"催熟剂","绿直灵"大肆横行,追求利益是根本
外表红彤彤的西红柿,捏起来硬邦邦的,切开后籽是绿的,吃起来像是没长熟;黄瓜通身碧绿带刺,“身板”笔直,顶上还有一朵小黄花……这些外表诱人但似乎有些“异常”的蔬菜,在各地菜场并不少见。在山东、安徽、江苏等地调查发现,这些蔬菜不少是在还没有成熟时被抹上“催熟剂”,提前上市,进入百姓餐桌的。令人担忧的是,催熟剂是否可以随意使用,到底有没有害,有关部门竟给不出明确说法。催熟剂成法宝蔬菜难逃“一抹”,西红柿“一抹”就变红——“现在市场卖的西红柿,别看外皮是红色的,切开后籽却是绿色的,捏起来还硬邦邦的。”安徽合肥的徐女士说起西红柿时有点纳闷。
近日,记者来到安徽省最大的“菜篮子”——合肥周谷堆蔬菜批发市场,接受采访的多位菜贩坦承,为提前上市、增加效益,很多菜农在蔬菜未成熟时,使用一种叫“乙烯利”的植物生长调节剂,用来加速蔬菜成熟。山东寿光一林姓菜农表示,“乙烯利”等植物生长调节剂,在当地使用比较普遍,在黄瓜等开花之前涂抹到花茎处,或是在形成果实之初涂抹到果实上。黄瓜“一抹”就变粗——寿光王姓菜农说,他家黄瓜地里用的是“绿直灵”(另一种催熟剂),从幼苗时开始打,一茬黄瓜要打五六遍。期贩运蔬菜的曹老板告诉记者,现在菜农用“催熟剂”很普遍,很少人能等到九成熟再摘下来销售。“批发市场里外地来的很多经过催熟的西红柿,比我们本地正常长的卖相好看、更受欢迎,且价格卖得也要高一些。”记者在山东、安徽等地一些农资市场了解到,几乎每家门店都出售各种植物生长调节剂,店主们普遍反映销路很好。一位店主说:“谁家大棚不用这个?几乎是100%用!”
催熟剂大行其道利益是驱动,“催熟剂”为何能大行其道?业内人士表示,使用催熟技术是蔬菜储存、运输等环节的客观需要,但不规范使用则是许多利益的驱动。一些菜农说,“催熟蔬菜”可以早上市,多赚钱。来自上海的孙姓菜农介绍说,今年的市场行情比较好,西红柿的批发价卖到了1.8-2元/斤,相对于自然成熟的来说,催熟西红柿价格平均要高约0.8-1元/斤,按亩产3000斤西红柿计算,1亩地催熟西红柿能多赚3000元左右。
用了“催熟剂”后可以增加产量。江苏一位黄姓菜农对记者说,用不用“催熟剂”差别很大,正常长的黄瓜亩产5000斤左右,用了可以到8000斤,人家技术好的,亩产更高。外观好看,卖得快也是原因之一。这位菜农说,用了“催熟剂”的黄瓜瓜色鲜嫩,比较好卖,大家都喜欢买。安徽一姚姓菜农说,由于常年养成的种植习惯,一个地方只要一家用了催熟剂,管它有没有副作用,其他人家也会跟风使用,“大家都用这个东西,你如果不用,价格没有竞争力,消费者不认可,自然就会被市场‘淘汰’。”
“这个药剂很便宜,今年1亩地西红柿产量约3000斤,能卖5000多元钱,而药剂的成本也就在5块钱左右。”一位菜农说。
喜欢蔬菜采摘游的朋友在采摘的时候,可要小心看好!
——"催熟剂","绿直灵"大肆横行,追求利益是根本
相关信息